网站首页 | 中央精神
| 学校要闻
| 学习动态
| 媒体声音
| 师生笔谈
| 学习参考
| “习氏金句” | 微课讲堂
“习氏金句”  
    师生笔谈
  您现在位置: 网站首页师生笔谈 → 正文

新时代 新高度 新实践


常德日报/2017 /11 /14 /005
思考与决策
新时代 新高度 新实践
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黄向阳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
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所取得成就的
基础上,针对当前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发展所处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同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判断、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的判断一样,对
中国未来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主要矛
盾、历史任务的变化所做出的科学判断。这一判断,基于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也站在新
的历史高度,开启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立足于新高度,着眼于新实践。
新时代是站在新的历史高度的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虽然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这一基本国情没有发生改变,但中华民族早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落后国家,也不再是贫穷
的发展中国家,而是一个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等都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国
际地位大幅度提升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变化,标志中国对未来的审视已经不再是立足于站起来
和富起来,而是立足于强起来的历史新高度。
立足于强起来的历史新高度,新时代国家的战略目标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化国家,而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国家”到“强国”,虽只有一字之变,反映的却是
中国共产党人更加坚定的战略自信,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历史使命
更加坚定的担当。
立足于强起来的历史新高度,新时代人民的生活追求就不再是简单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
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老百姓变化的不只是需要,更是强
烈的参与意识,标志着中国人民以更广阔的视野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意识;准确地
把握人民需要的这一变化,也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在任何条件下都没有忘记“为什么人的问题”这
一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没有忘记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出发的初心。
立足于强起来的历史新高度,就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于变化的环境进行新的伟大实
践。虽然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虽然
我国已经走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但我们依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不能忘
记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古训,牢记习总书记的叮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
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新时代的新实践,首先要坚持的是实干。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坚持实干,
无论是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精准扶贫,习总书记都反复强调一个“实”字,把工作做到实处,“既
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这是新时代进行新实践的
根本要求。
新时代的新实践,还要在实干的基础上将工作做实。在经济建设领域,“着力加快建设实体
经济”、引导中国经济“脱虚向实”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在民生领域,把工作做实到“使
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在健康中国战略上,把食品安全做实到“让人民吃得放心”

上;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上,把司法体制改革落实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
平正义”……习总书记强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做实上下功夫。清谈误国、实干兴
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
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
立足于强起来的新时代,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高度,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实到
实实在在的工作中,这既是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各项工作任务、
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实的要求

 
 

中共湖南文理学院委员会 © 版权所有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洞庭大道3150号
电话:0736-7186076 邮编:415000 Email:hnhuas@163.com
 制作维护:湖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